1. <track id="ithim"><i id="ithim"></i></track>
      <optgroup id="ithim"><li id="ithim"></li></optgroup>

          <span id="ithim"></span>
        1. <ruby id="ithim"><i id="ithim"></i></ruby>
          <span id="ithim"></span>

          <span id="ithim"></span>

          1. 關于水稻,中央在下一盤大棋!

            2020-02-26 17:19:18   來源:中華糧網   瀏覽量:

            水稻,已引起最高層重視!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不誤農時切實抓好春季農業生產??偫韽娬{:今年稻谷最低收購價保持穩定,視情可適當提高。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恢復雙季稻。

            中央層面明確鼓勵恢復雙季稻,印象中是第一次。

            所謂雙季稻,就是在同一塊稻田里,一年中種植和收獲兩季水稻的一種稻作制度。單季稻每畝產量要比雙季稻的一季高,但總量比雙季稻低好多。

            政策當然不會無緣無故鼓勵恢復雙季稻的,這要從兩個危險的數據說起。

            歷史上,南方大多數地方是種雙季稻的,個別地方甚至三季。90年代后,雙季稻開始逐步減少,只種一季稻。當只種一季稻的時候,農民基本上是種中稻或晚稻,極少是早稻。因為早稻畝產低,價格低。因此,減少雙季稻實際上就是減少早稻。換言之,鼓勵恢復雙季稻,也就是鼓勵恢復早稻。早稻在巔峰的時候,一年產量有5300多萬噸(1984年),2019年產量為2627萬噸,已經不足這個數字的一半。

            如果單單看全國,水稻產量還是可喜地穩定在2億噸之上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全國稻谷播種面積2969.4萬公頃,同比下降1.6%,但播種面積已然滑落3000萬公頃大關;2019年全國稻谷總產20961萬噸,同比下降1.19%,產量連續9年維持在2億噸以上。

             

            1.png


            但早秈稻的播種面積和產量卻在逐年減少,且減幅擴大。

            而且,數據越來越難看!

            還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早稻播種面積445萬公頃(6675萬畝),比2018年減少34.13萬公頃(512.0萬畝),下降7.1%。全國早稻總產量2627萬噸(525億斤),自2004年以來首次跌破3000萬噸,比2018年減少232.5萬噸(46.5億斤),下降8.1%。由于播種面積減少導致全國早稻產量減少203.7萬噸(40.7億斤),占早稻減產總量的87.6%。

             

            2.png

             

            其實90年代以來,早稻有兩次生產大滑坡。一個是1997-2003年,另一個就是2013年至今。1997-2003年,早稻產量由4578萬噸跌到2948萬噸,下降35.61%;2014年至今,早稻產量由3243萬噸跌到2627萬噸,下降19%。

            第一次大滑坡,兩個因素,一是經濟起飛,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出;二是糧價持續下跌,價格下跌邊緣品種就會被率先調整,這是經濟學規律。

            最近的這次滑坡,和經濟關系不大,一方面早稻(國標三等)最低收購價從2014年的2700元/噸下調到2019年的2400元/噸,降幅11%;另一方面因為人力成本大增、種植結構化調整等市場和政策原因,導致雙季稻改單季稻現象比較普遍。對于雙季稻產區的農民而言,當最低收購價下調時,減少稻谷生產的手段通常是選擇“雙改單”,種單季的話,中稻或晚稻是必然的選擇,因為在投入差不多的情況下,早稻的收入最低。中晚稻(包括粳稻)實際上播種面積和產量均是增長的。從需求方面看,由于早稻口感不及中晚秈稻,用途較為局限,近年來早稻谷多入庫作為儲備糧或者工業用糧。在這種背景下,早稻種植面積有所調減,產量也會繼續下調。這將是一個長期的趨勢。

            如果對比的是1976年全國早稻種植面積1302萬公頃的高點,2019年早稻種植面積已經下降了66%。早稻播種面積不但創下有數字記錄以來的新低,而且下降趨勢儼然沒有收住的架勢。

            這個數據說明了什么問題大家都很清楚!

            這無疑給國家糧食安全敲響了警鐘!

            窺一隅而知全貌,網上這篇文章最能反映一些問題。

             

            3.png

             

            一是農資價格的上漲。近年來,農資的價格年年在漲,今年部分農藥的價格上漲了近30%,致使糧食種植比較效益逐年下降,造成雙季稻的種植面積下降明顯。據不完全統計,有的縣市2019年雙季稻種植面積比去年下降了近三成。有的種子經銷商反應,早稻種子銷量比去年下降了近四成,這是在去年早稻種子銷量比前年下降兩成的基礎上的降幅,也就是說,這幾年雙季稻下降比較明顯。

            二是農業生產人口驟減。很多村的年輕勞力常年在外務工,其實已經成了城市的常住居民,不具備農業耕種所需的經驗和知識。目前正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基本都是年紀在50歲以上的老農民,他們因為缺乏其他勞動技能,所以只能在家務農。但隨著年齡的增加,面對日益被新一代農民放棄的土地,他們基本都是無力轉包更多的土地。

            三是單季稻比雙季稻效益高。在調研中發現,當地許多農民通過比較得知,種植雙季稻不如種植單季稻賺錢,很多人紛紛效仿,放棄種植雙季稻。據了解,2019年宜春市早稻平均畝產為398公斤,晚稻平均畝產為482公斤。按照早稻實際收購價120元/百斤、晚稻預計價135元/百斤分別計算,剔除生產成本后,每畝雙季稻純收入約450元。單季稻畝產一般在600公斤以上,按預計價135元/百斤計算,減半計算成本后,畝純收入可達到700元以上,比雙季稻效益高。

            四是單季稻用水的需求量比雙季稻少。南方水稻種植對水的需求量有一定的要求,雖然近年來各個地方加大了對農業水利設施的投入,改造了一批大中型水利灌溉設施。但是,一些地方水利設施只管“建”不管“護”,由于管護沒有及時跟上去,兩三年后渠道就不同程度地開始倒塌損毀,形成的“腸梗阻”日漸嚴重,造成池塘不蓄水,渠道不通水,成為制約雙季稻生產的重要因素。

            4.png

            這些年我國繼續積極穩妥推進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保持最低收購價框架。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調整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農民基本收益,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在釋放或穩或漲的信號。在這個春回大地南方春耕之際,這無疑是提振糧農恢復雙季稻的好消息。


            上一篇:供需偏松 粳米弱勢難改
            下一篇:加大糧食生產政策支持力度 保障種糧基本收益

            公司地址:廣西南寧市青秀區民主路9號 電話:0771-5607129

            版權所有:廣西糧食發展有限公司 ©2016 ICP備案號:桂ICP備16007778號

            關閉
            zozozo女人另类zoz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