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ithim"><i id="ithim"></i></track>
      <optgroup id="ithim"><li id="ithim"></li></optgroup>

          <span id="ithim"></span>
        1. <ruby id="ithim"><i id="ithim"></i></ruby>
          <span id="ithim"></span>

          <span id="ithim"></span>

          1. 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96% 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95%

            2021-01-13 10:56:59   來源:新京報   瀏覽量:

            “十三五”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持續發展,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在1月12日舉行的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農科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介紹。

            我國農業科技持續發展,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圖為中國作物種質庫。

            2.12億噸:水稻總產略有增加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糧食作物總產6.69億噸,比2016年提高8.6%,糧食總產連續5年超過6.5億噸。糧食作物單產由2016年的363.5公斤/畝增加到2020年的382.3公斤/畝,增幅達5.2%。

            水稻年播種面積保持在4.5億畝左右。稻谷總產略有增加,2020年達到2.12億噸,比2016年增加2.4%。水稻單產由2016年的457.4公斤/畝,增加到2020年的469.6公斤/畝,增幅2.7%。

            2020年,全國稻谷總產達到2.12億噸。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培育的水稻新品種,共審定74個,其中,國審品種23個。在雜交稻選育方面,“華浙優261”是香型優質高產高效廣適性新品種,達到農業行業《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一級,優質專用早稻品種中嘉早17長期位居南方秈稻推廣面積首位, 20102019年累計推廣面積超過6500萬畝。

            1.34億噸:小麥單產快速提升總產增加

            小麥年播種面積略有減少,基本保持在3.5億畝以上,總產由2016年的1.29億噸,增加到2020年的1.34億噸,增幅4.6%,主要得益于小麥單產從2016年的355.2公斤/畝增至2020年的382.8公斤/畝,增幅7.8%。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不含引種的品種,中國農科院共有審定新品種49個,其中國審品種19個。如中麥175,這是我國第一個同時通過國家水地和旱肥地兩個區域審定的水旱兼用型品種,還通過北京、山西、河北、青海和甘肅省的審定,實現了我國冬小麥育種的新突破,是北部冬麥區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

            2.61億噸:玉米總產單產雙漲

            玉米生產發展迅速,總產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玉米年播種面積由2016年的5.51億畝增加到2020年的6.19億畝,總產由2016年的2.20億噸增加到2020年的2.61億噸,增幅達18.7%,玉米單產也由2016年的398.2公斤/畝增加到2020年的421.1公斤/畝,增幅5.8%。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育成中單123、中單685、中玉303和中單111等高產抗逆宜機收新品種10個,推動育種目標從高產向早熟優質抗倒宜機收方向轉變。新品種中單111在內蒙古表現早熟抗倒、籽粒含水量低(22.4%)、產量高(969.2公斤/畝)、落粒損失率低(0.92%),可以實現高質量籽粒直接收獲;在新疆奇臺創畝產超過1570公斤。

            十三五期間,不含引種的品種,中國農科院共有審定新品種49個,其中國審品種19個。

            1960萬噸:大豆實現食用自給

            2016年至2020年,大豆播種面積從1.14億畝增加到1.48億畝,增幅29.9%;總產由1360萬噸增加到1960萬噸,增幅44.1%;單產由119.75公斤/畝增加到132.4公斤/畝,增幅11.0%。

            據介紹,目前我國食用大豆已實現自給,可以滿足不同的食用需求。十三五期間,大豆育種領域,中國農科院大豆共審定新品種40個,其中國審品種11個。品種適宜種植區域北至內蒙古和黑龍江第五積溫帶,南達廣東雷州半島,覆蓋我國三大大豆產區。其中,中黃37蛋白質含量高,籽粒大,外觀商品性好,已成為黃淮海地區主栽品種之一,年推廣100萬畝以上,累計推廣700萬畝;中黃30抗旱耐蔭,適宜間套作種植,已成為西北地區主栽品種;中黃13推廣面積突破1億畝。

            2000萬噸:雜糧作物總體穩定

            2020年,我國雜糧作物生產有升有降,總體保持穩定。受種植業結構調整、消費需求、市場拉動、政策支持等因素影響,雜豆、谷子、高粱、蕎麥等雜糧生產面積穩中有升,而大麥/青稞生產面積逐年減少。雜糧常年種植面積約1.7億畝,占全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8%10%,產量約2000萬噸(不包括甘薯),占糧食作物的3%4%。

            據介紹,由中國農科院培育的“中谷2”,是一種黏度高的優質品種,“中谷2”在國家區試中較對照增產11.84%,米質顯著優于傳統的優質品種。而具有快熟的特點,8分鐘即可煮熟。

            478公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020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8公斤,比2016年增加7.3%,高于400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

            水稻、小麥、玉米等谷物自給率超過95%;糧食供需形勢糧食作物基本自給,口糧實現絕對安全。其中,稻谷、小麥等口糧產需有余,完全能夠自給,進出口主要是品種調劑,中國人的飯碗已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據介紹,我國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糧食消費不斷升級。從需求形勢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均口糧消費將穩中略降,飼料和工業轉化用糧消費繼續增加,糧食消費總量剛性增長,糧食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十四五”期間將展開多項攻關

            據介紹,在十四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將在種質資源、基礎研究、核心技術、重大產品等方面展開技術攻關,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作物種質是作物育種最重要的基礎,我國有全球第二大農作物種質庫,保存著超過52萬份農作物種質資源。

            在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方面,未來將在強化收集保護,挖掘優異資源、突破關鍵技術、創制戰略種質、保障種業安全等方面展開攻關。

            在生物育種基礎研究方面,將針對生物育種原創性成果不足,重大基因缺乏等瓶頸問題,重點突破優異種質形成與演化規律、重要性狀協同調控機理、代謝調控網絡與合成機制,構筑農作物精準設計育種的遺傳理論體系。

            在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方面,將聚焦我國種業自主科技創新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和不足,重點研發不依賴受體基因型的高效遺傳轉化體系、新一代雜種優勢利用技術等育種關鍵技術。

            在作物重大新品種培育方面,將以滿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多元化品種為目標,重點培育優質品種,如優質綠色超級稻、優質功能水稻、優質節水小麥、抗赤霉病小麥、耐旱宜機收玉米、抗蟲耐除草劑玉米、優質蛋白玉米、高產高蛋白大豆等。

             

            上一篇:供應壓力可能加重 南強北弱仍將上演
            下一篇:秋糧收購過半 市場化收購達到98%

            公司地址:廣西南寧市青秀區民主路9號 電話:0771-5607129

            版權所有:廣西糧食發展有限公司 ©2016 ICP備案號:桂ICP備16007778號

            關閉
            zozozo女人另类zoz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