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遼闊的國土和巨大的南北氣候差異造成糧食種植的地域分割。北方盛產玉米、大豆和小麥,南方以稻谷為主。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是我國糧食主產區。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我國糧食產量為65789.2萬噸,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增長至66384.3萬噸,我國糧食產量同比增長0.90%,2020年我國糧食產量增長至66949.0萬噸。
2010-2020年我國糧食產量走勢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稻谷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產量僅次于玉米,我國水稻種植主要集中在黑龍江、湖南、江西、江蘇、湖北、安徽、四川、廣東、廣西等省市。2019年我國稻谷產量為20961.4萬噸,2020年產量達到21186.0萬噸,稻谷產量占國內糧食產量的31.65%。
2010-2020年我國稻谷產量走勢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2020年我國糧食產量結構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根據海關統計數據:2020年我國稻谷進口量為2.7萬噸,出口量為2.3萬噸,在不考慮損耗、糧儲等其他因素的條件下,按照稻谷70%的出米率測算,2020年我國大米理論產量為14830.5萬噸。
2010-2020年我國稻谷供需平衡及大米理論產量測算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海關、智研咨詢整理
1992-2020年中國稻谷進出口統計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智研咨詢整理
我國大米加工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差,產能利用率低是行業普遍現象。而且,大米加工企業存在“小、散、低”的狀況,嚴重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有品牌、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龍頭企業。近年來,大米加工行業產能過剩已經顯現,加工企業爭奪糧源和銷售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正逐步向規?;?、品牌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大米實際產量為10787.1萬噸,2020年我國大米實際產量回升至10983.6萬噸。
2011-2020年我國大米產量走勢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大米加工行業競爭主要體現在區域性競爭方面,具體表現為小規模大米加工企業之間在低端市場的競爭以及區域性優勢品牌和全國性品牌在中高端市場之間的競爭。中糧控股、益海嘉里、華潤五豐以及其他糧食系統背景的大米加工企業之間競爭較為激烈。以中糧控股為例:中國糧油控股大米加工業務中包裝米主要以“福臨門”“五湖”和“金盈”等品牌銷售為主,公司在黑龍江、遼寧、江蘇、吉林、江西、安徽、寧夏、四川、湖北及湖南共有11家大米加工廠,大米年生產能力400多萬噸。2018年,中國糧油控股大米加工及貿易總銷量同比增長29.7%至338.9萬噸,作為我國大米加工產業的翹楚,與龐大的市場體量相比,其市場份額依舊不到4%。
2017-2019年我國部分企業大米產量統計:萬噸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智研咨詢整理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2020年我國大米(糙米及精米,未包含碎米)進口量為188.9萬噸,進口數量同比下降4.64%;進口金額為10.24億美元,進口金額同比下降2.45%;進口均價為542.01美元/噸,在不考慮匯率變動因素的情況下,進口均價同比增長2.29%。
2020年我國大米(糙米及精米,未包含碎米)出口量為228.1萬噸,出口數量同比下降16.43%;出口金額為8.33億美元,出口金額同比下降16.28%;出口均價為365.22美元/噸,出口均價同比增長0.18%。
1992-2020年我國大米進出口統計表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智研咨詢整理
綜合國家統計局及海關數據:2019年我國大米消費量為10712.3萬噸,2020年我國大米消費量增長至10944.4萬噸。
2011-2020年我國大米供需平衡統計圖